那時候我就在想大學入門是什麼東西了,真的很傷心上了大學還有這麼令人傷心的一堂課!

破滅!


1. 知識對於你的意義是什麼?
知識像一種工具,他使我們成長,擁有越多的知識,我們能有越多能力獨立思考事情的本質不受操控。
2. 請說明一下你期待在大學學得什麼樣的知識?
專業倫理知識、社會倫理之道、兩性相處之法、培養真、善、美而至聖。
3. 關於「知」與「行」之間,你認為有沒有關係?
有。知與行兩者的關係從北宋就開始被討論,如果兩者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係,這個疑問不會至今沒有完全解答。
坊間有一本書叫:知行不合一。後半部的主題在於內在生命的建造,從「有悔沒改」的生命,建造為「有悔有改」的生命。人類知行不合一,明知故犯,是天人合一的障礙,也是人類互相傷害的癥結。而基督信仰的核心就是生命的建造, 人們必須從「知行不合一」的生命,跳脫走回「知行合一」的生命,來達致天人合一,一個永恆而幸福的生命。(簡介摘錄自《知行不合一》再版自序)
從本段來說雖然人的本性是「知行不合一」但作者仍希望人最後都能達到「知行合一」的幸福人生,所以知與行之間的鍵結完成,就是生命的建造。
4.請你預擬未來4年的學習計畫。
5.你認為讀書的意義是什麼?
讀書是知識的來源,亦是一種休閒活動。讀書也有另一種附加價值是擺脫貧窮,拿取學位,進而增加自己的價值。讀書有很多種意義,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。有人讀書是因為對主題有興趣,或是喜歡一個人安靜,在書中找到另一個世界休息。而有些人讀書是為了追求知識,人對書的定義不同,事實上書對人的定義也不一定雷同,每個人看了同一本書,見解卻五花八門。我們咸認為如果是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是不需要意義的。
6.你對於一味追求高分或只求六十分的態度有什麼看法?
我們都承認自己無法逃過分數迷思的窠臼,還是認為分數對於一個人的學習過程是重要的,且不諱言如果沒有考試的話自己是不會在書本上下苦工!
可是我們對於一味追求高分抱持著否定的態度,因為成績是很難控制的,而自己的學習結果不應該被成績固定,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上我們真的體驗過、學習到,這才是真正學習的本質。六十分又如何?分數完全不代表這個人的價值,分數只是學習成果其中的一環。簡而言之我們都會在分數上作努力,但是我們不一味追求高分也不樂於只求六十分。
7.請你根據目前功課表設計一個以一週為單位的時間管理計畫。
8.你是否曾經因為準備考試而身心備受煎熬?你是以怎樣的方法度過來?
我們全部都有因準備考試而身心備受煎熬的經驗。而感受最深切的時間點也都認為是在高三的升學考時間。一方面要準備明天的小考,另一方面又要準備即將而來的複習考,而且面對眾多又不知如何開始複習的無力感,很多人承認都有曾經想要放棄的衝動,也有幾個同學說當時也跟家人處的不是很好,在家庭以及學業上都遭遇到很大的挫折。
但是經由同學的陪伴和老師的鼓勵下,學習如何利用時間唸書,和家人溝通,花一點時間運動、抒壓調適自己的心情。例如告訴自己這是一條通往大學之路的必經旅程,只要撐過這段時間,未來四年就會截然不同,而且身邊有很多同學都一起陪我努力、、、。多數來認為多往好處想,後來就逐漸釋懷了。
9.你是否在校園的圖書館找到可以查詢資料的管道?最近一次到圖書館曾經使用過哪幾項服務?
幾乎每個星期有3~4天會前往圖書館找尋相關資料。主要是以借用電腦、書籍查詢、自習以及討論為主。
除了上述我們都有使用過的圖書館資源,少數人尚有使用過線上公用目錄查詢館藏、觀看或借閱視聽資料、圖書資料影印、、、等相關服務。
10.你是否曾經接觸過課堂與圖書館以外的求知管道?有哪些是吸引你的?
在課外時間我們自主性選擇參與社團活動,例如學術性的社團,可以獲得專業領域的新知,增廣見聞,另一方面可以和其他系所的學姐、長,或是同學互相討論時事以及交換心得,交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,也獲取了許多新的資訊,因此我們都覺得參與一個自己喜歡的社團,對自己的幫助非常多。
時間允許我們會報名學校主辦的生涯演講,透過演講人講授自己學習的經過,以及遇到的困難,我們從他人經驗吸取知識,再推行在我們大學生活中,確實非常有幫助,這些演講時常給了我們一些生活的靈感,例如說如何讓自己保持對學習的熱情,擁有這些知識我們如何利用、運用在生活中,讓知識不只是紙本上的文字,而是對於生活有確切幫助的作用。

每打一自我就對自己失望一次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uiescen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