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王文興【家變】

故事的一開始一位老人帶著滿臉愁容離開待了數十載的家。
而後兒子發現父親久久未歸,並不符合以往父親作息,漸感懷疑,和母親等了幾日後報警。兒子決定外出尋父,並在報紙張貼尋父啟示,更讓人產生懸疑: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父親要離家出走呢?

家變訴說一個美好的童年家庭而後隨著兒子的長大,父親因為經濟、身份地位轉變而扭曲的家的變革。
這類的題材不少,但是在我看來有幾點跟一般有所不同:1.完整描繪從小到大的對父親態度的轉變:從喜歡、崇拜、懷疑、鄙視到厭惡。2.一般有這樣態度轉變的人物,通常不是主角,而此書卻一躍成為故事的主題核心,對我來說很少見。3.故事中語助詞的運用常常夾以注音或英文使用而活靈活現:「你現在是ㄉㄨㄟˋ誰講話?」,「就是對你ah!」

從兒子小時開始追溯,,雖然這個兒子並不是父親唯一的小孩(上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,兩兄不同住一起),但是父親對這個小孩的照顧是無微不至,父母親的生活全繞著小孩的行動而轉。
當小孩生病時兒子央著父親要香蕉吃,父親哄著他要他並好時再吃,父母親為他把屎把尿,看到蚊子飛入蚊帳內,立馬媽媽來驅趕,父親為了兒子而請假在家照顧他,一步都不敢走,他深夜時看到父親在他身旁打盹。儘管非產香蕉的季節,父親還是掏出錢在兒子病癒後提了大串香蕉。
兒子就像你我一樣,被父母提挈長大,被抱著走過大街小巷,唸唸招排上的字,學著念讀;父母也會問:「喜歡爸爸還是媽媽?」當他走向父親時,媽媽趕緊把他搶回告訴他:「不行,不能喜歡爸爸。」

父親對兒子來說是崇拜的偶像,兒子把父親視為天,「總得抬起頭才能看的到父親的容顏。」相較於母親,在兒子小時候並未抱有像父親一樣有相等的崇敬心理:媽媽的俗豔打扮,濃胭脂、玻璃絲襪、大紅的大旗袍,這些裝扮讓他抬不起頭。母親的學識不足、遺傳母親的基因甚至讓他有點自卑。為了譴走家裡的洗衣婦誣賴她偷走一條綠色的手絹。他也害怕以後像媽媽一樣;然而留學過巴黎的父親,兒子對他抱持著相對高度的尊敬。

兒子找了許久仍不見父親的蹤影,父親未留一封信默然的離開了,家裡還是一層不變的「凌亂」。
到了青春期的兒子,身裡心理逐漸開始有了變化,正如這個家也走上不可抑止的轉變。
父親被降職,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如從前,書中開始對父親的工作、人際關係多有描繪,而這些描繪多是負面的,因而兒子對父親如天的印象開始凋零。二哥不顧父親的反對堅持要跟以前從事風塵工作的女子結婚,因此他倆的父子關係日益緊繃,兒子看在眼裡,增加了不少對家的恨意。
母親的形象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,但是母親變的溢發刁辣、小氣,有時覺得他像個鄉村刁婦,蠻不講道理,為了鄰居曬衣的的竹竿越界到她們家的竹籬而扯嗓大叫;因打電話到公司找不到父親而懷疑父親偷腥,要父親跪下並發誓以後上班不得離開座位等等規定,看在兒子眼中雖然對母親的行徑不敢恭維,但是父如天的印象已逐漸崩潰。

隨著父親老去退休,家裡經濟的一肩重擔變全落入長大的孩子身上,而此時也正式宣告:家已不復從前,兒子敬父如天的態度大反,父親無法提供經濟來源變成家中的負擔,更有甚者兒子在日記本上寫著:中國儒家家庭觀為最不合理/人道的組織,困住兒子數十載的圍籬。
不知何時父親以不必抬頭仰望,父親變的老邁不堪,不只有點矮,還有點跛,做事不勤快,穿著兒子汰舊換下得西裝褲,父親在家家裡就有一種「陰愁悲哀的氣氛……把家裡的氤氳給毒化。」
恨意蔓延已羽翮豐滿的兒子心中,兒子夢著自己是如何手弒父親的胸部,父親瀝血狂奔,兒子追著再一當刺進父親的背部……。與父親不停的爭執,但兒與母的關係卻是和諧,歪曲的家庭,扭曲的人性倫常。
父親的體力不如從前,連記憶也逐漸模糊,公司給予的微薄退休金早已不敷使用,公司決定家裡的水電都不再給付,父親此時已完全變成兒子心目中的「米蟲」。父親過66歲的生日,與兒子對面吃飯,氣氛很是緊繃,母親端上一盤炒好的菜,父親問:「這是什麼?」兒子馬上氣得大罵:「你連這都不知道,這是每個中華民族個個百姓都吃的—連小孩都認得的的豬肉。」母親端上蛤蜊湯,父親覺得無味,加了近半瓶的味精,兒子怒不可遏,不准父親喝湯,母親盛上白米飯,父親淋上醬汁,兒子劈的醫生把父親的筷子打下:「這個麼雪白透白的飯你拿這麼黑的醬汁弄髒牠!這麼,我看你這個飯也不要吃了!……,這個飯你就祇能吃到這裡為止,現在你不得再吃,你現在馬上就給我下去!」於是父親只好嘆息著下桌去。這種不准吃飯的懲罰不只一次,以後而越來越嚴厲了!父親寫信像姑母要錢,並得意洋洋的向兒子宣布這個喜訊,惹的兒子火冒三丈決定嚴厲、重重的懲罰自己的父親:把他關在自己的房間不得出入三日,藉此讓父親記取教訓。父親出來後頭髮變得更加花白,腳似乎也跛的更厲害了,兒子認為這是長期的結果。
最後父親沒有回家,兒子與母親過著幸福的生活。

【我看】
父親的離去變的合理,身為一個父親卻淪為如此下場,不勝欷噓。回憶過去,一切都像浮雲般的夢。父親對兒子是如此掏心掏肺的養育,換來一場兒子的不孝的對待。這些社會事件屢見不鮮,但是作者歷時七年孵育出的《家變》,一字一句的刻畫,隨著時間的沈澱讀起來更有他的韻味。
剛開始我其實並不喜歡這本書,書裡有一些流水帳的紀錄讓我搞不清楚狀況,不瞭解作者述說這些有什麼意義,到現在我還是不甚了解,但我猜就是家裡的零星片段,要讀者去品嚐吧?!從一些細瑣的小事來拼湊這個家庭的狀況。
看過書名,就猜到這個父親大約是不會回家的,一開始是倒敘訴說這個家的「黃金時代」,並看不出有何大礙造成「父親」的離家出走,兒子甚至千里迢迢外出尋父,看似一個孝子;然而隨著越翻越多頁大概心裡就有個譜了。兒子會鄙視母親的行徑,但是也會暗暗的恨自己的父親。對父親崇敬的心裡越高,地位跌落的空虛感無處可彌補於是也對自己產生懷疑,一方面責怪自己一方面處罰自己:藉由處罰父親的肉替像處罰自己的心靈。曾經有幾次長大的兒子反思自己的行為、心態何以致此?「我還是愛著父親的。」但是當隔日旭日高昇時,他對父親的態度卻是未有所改變。
這是知識份子(兒子是C大助教)的一頁,沒有了父親,他跟母親也是過得頗為閒適,我想會有人跟我一樣為父親不值。看完這本書我做了很多跟社會的連結:要是一個求子十載的父母卻換得如此下場,他們會不會寧可不要這個孩子?雖然覺得兒子嫌貧愛富如此不堪的攻擊自己父親,要是是我,我能不能保證當家庭重擔全部落在我肩上時,我不會有一絲厭煩自己的家人?
的確很「真」,這個針對我來說是「真實」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quiescency 的頭像
    quiescency

    老娘遊記

    quiescen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